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它必是最耀眼的博物馆

2017-09-09 九姑娘 弘博网


导语: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17年年会期间,天文馆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了13个分会场之一的“2017全国天文馆发展论坛”。会上,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庆生介绍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天文馆的建设进程。


院士力争,强大支撑——上海天文馆圆梦上海


1

1990年,谢希德、叶叔华等院士联合提议建立上海天文馆。

2

2010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再次致信市领导,重申兴建天文馆的重要性。

3

2014年,上海市发改委正式立项,为上海科技馆分馆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4

2020年,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全球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天文馆不下4000座,而我国大陆地区能称得上“天文馆”只有3座。上海天文馆建成后,将成为继北京天文馆之后,中国大陆的第二座综合性天文馆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公众可以在此观赏“星辰大海”、学习天文知识、体验多种观测仪器,获得最丰富的天文体验。



交通便利,馆校成群——上海天文馆落户临港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博物馆选址的基本条件,但与普通博物馆选址还有所区别的是,天文馆还要考虑天文观测条件,即光污染较少。因此,上海天文馆选择落户在远离闹市、且有轨道交通16号线到达的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占地5.8万多㎡。除此之外,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已于此地落成,而上海天文馆的加入则无疑为临港新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BIM技术助力建设,博物馆体验从建筑开始  


建筑是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博物馆建筑不仅能为展陈内容提供了明确和理性的信息,奠定展览的知识架构,还能够在观众进馆之前,建构博物馆的意义,激发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探索意识,上海天文馆建筑即是如此。



与当下很多追求标新立异的博物馆相比,上海天文馆建筑与展示主题浑然一体,博物馆的体验从建筑开始。美国意艾德建筑事务所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联合,以“引力—轨迹”为主题,设计了包括一幢主体建筑、天文花园、魔力太阳塔、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餐厅等附属建筑在内的天文馆建筑群,总面积达3.8万多㎡。



上海天文馆的主要建筑区域有两个特色之处,主体建筑抽象的三体运动幻化成球形和圆弧形的建筑形态,象征着天体运行轨道,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暗示着“万有引力”这一塑造宇宙今日之面貌的神奇自然力;细节方面,“圆洞天窗”、“倒置穹顶”、“球幕光环”等特色设计令建筑本身成为一台天文仪器,造型全曲面,没有一点方正之处。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天文花园模拟银河系旋臂,设计了4条非同心圆的步道,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由于体量大且结构复杂(全曲面),对建造技术要求极高,因此上海市将其确定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示范应用单位,在场馆设计、建造、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全程采用。



公众服务  


作为一座科学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在建设初期就已确定了为公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的愿景,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的使命,并明确其展示主题为“连接人和宇宙”,希冀通过精彩的展示体验和丰富的教育活动,帮助观众完整、清晰、准确地建立起对宇宙的总体认识,鼓励人们感受星空、分享发现、理解宇宙、思索未来。支持这一使命的是近90%的对外开放区域,让公众充分融入天文馆。


层次化展示,适应层次化观众需求


社会公众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但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维度是不一样的。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上海天文馆在展示时,选择了分众化的展示方式。在主展区部分,“家园”、“宇宙”、“征程”分别定位于不同知识层次的观众。家园展区,从大众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徐徐展开,带领观众漫步太阳系,穿越银河系,注重感官效果,适合多数普通观众;“宇宙”展区从时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个角度,全景呈现宇宙奇妙现象,探索天体演化及运行的机理,适应高中以上有一定科学基础的观众群;“征程”展区呈现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历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侧重于培养天文文化思考,启发对天文有兴趣的观众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同时在其他区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华问天”、“行星乐园”儿童展区、“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体验区,多感官、全方位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高科技展项 营造震撼体验效果


与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常见的静态化展示不同,科学博物馆重视动态、丰富的全方位感官体验。上海天文馆为营造震撼、逼真的体验效果,突破传统天文馆以球幕影院和天象厅为主的格局,充分应用多种形式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建设了10余个重点大型展项,包括8 K 超高清球幕投影+ 小型舞台表演系统、高清天象演示、动感银河系剧场等,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顾庆生表示,天象厅是天文馆重点展项之一,计划在一个直径18米的穹顶上,模拟浩瀚星空,观众可以在天象厅里看到各个星座和壮美的银河。而大众天文台作为重要的公众教育体验区,将配备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供观众观测天体。对于博物馆重视的青少年群体,上海天文馆设计了专业的青少年观测营,兼有住宿和夜观天象功能,解除他们观测的后顾之忧。此外,还有魔力太阳塔和星闻会客厅,前者利用定天镜,可将射入的太阳光按不同波段呈现在人们眼前,太阳爆发耀斑、黑子等活动时,观众也能在此观测到它们。



场馆未成,教育先行


教育,可堪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当下博物馆都极其重视。上海天文馆在此方面,除了长远规划未来馆舍的公众教育区域,在项目立项启动建设之时,同步启动了社会教育功能。日常活动有征集陨石、天文相关的艺术品等珍贵藏品,提升场馆文化品位;组织编纂第一本科普图书《天问》,组织天文绘本故事教育活动、中学生天文小实验指导图书等课题研究,举办天文类讲座等。在今年国际天文馆日3月12日,举办了包括移动天象厅放映22场、“星空动物园”、“外星人DIY”和“天之文”论坛等在内的“侬好!天文馆”系列活动。另外,对外合作也在同步展开,如与吉林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吉星会友、星耀江城”科普活动。




放眼全国各种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堪典范,但不可否认,另一颗新星正在升起,不过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上海科技馆”


 编者按


尽管博物馆人一直在努力,但博物馆的“精英”形象却始终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普通公众的潜意识中,致使他们拒绝走进博物馆、走近展览,而造成这一刻板印象的原因就在于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知识落差。


自然科学博物馆相对于社会历史博物馆,其互动性、体验感以及趣味性更强,公众于此能产生更强的探索欲望以及更直观的视听感受,更容易成为培养公众博物馆情结的突破口。


如今,上海天文馆正在为迎接公众进行积极的准备与安排。作为好玩有趣又充满知识的新去处,上海天文馆在开馆时会不会有如迪士尼主题公园开园般的轰动?你觉得呢?


作者:九姑娘

编辑:hm#九姑娘


相关链接:

考古成果:上海“因港兴市”可追溯到1300年前

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TOP20:国博、台北故宫、上海科技馆上榜

“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剑指何方?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